簡介
本研討會以深入淺出的闡述方式介紹現今全人照護及教育於醫療服務的實踐;邀請台、英專家學者分享教育觀點與策略,並請典範機構之專人分享推動模式及臨床應用等,並廣邀全國各大醫院以線上海報展的創新互動模式分享實務應用經驗與研究成果。期盼能促進國內同好深度交流、展望未來。
時間 | 分鐘 | 主題 | 演講者 | |||
08:10-08:30 | 20 | 報到 | ||||
08:30-08:40 | 10 |
貴賓致詞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 倪衍玄理事長
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 林啟禎董事長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林嘉德教學副院長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吳麥斯副校長 |
|||
總主持人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邱德發主任 | |||||
上半場:跨領域全人照護及教育的領域模式 國內外專家專題演講
|
||||||
08:40-09:00 | 20 |
The person-centred approach:
a transformative helping system
|
英國諾丁漢大學
Professor David Murphy
|
倪衍玄理事長
蔡崇豪院長
|
||
09:00-09:20 | 20 | 臨床牧關教育應用在全人關懷的溝通技巧教學 |
輔仁大學醫學院
葉炳強院長
|
|||
09:20-09:40 | 20 | 從師資培育觀點看跨領域全人照護及教育 |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周致丞主任
|
|||
09:40-10:00 | 20 | 靈性關懷的臨床實務操作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邱仲峯院長
|
|||
10:00-10:10 | 10 | 討論及回饋 | ||||
10:10-10:20
|
10 | 中場休息 | ||||
下半場:跨領域全人照護及教育 機構觀點及成果分享
|
||||||
10:20-10:35 | 15 | Crossing over 全人照護教育實踐應用 |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廖若帆助理教授
|
王英偉教授
曾頌惠副院長
|
||
10:35-10:50 | 15 | PGY 偏鄉高齡社區醫學的全人教育 |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
鄭希彥主任
|
|||
10:50-11:05 | 15 | 全人教育應用:藝術、戲劇與醫學 |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
劉劭穎醫師
|
|||
11:05-11:20 | 15 |
以微電影導向之醫學人文、全人照護世界咖啡
館之社群、教學實踐與研究初探
|
國防醫學院
王志嘉副教授
|
|||
11:20-11:35 | 15 | 以實證期刊俱樂部為主軸的跨領域全人教育 |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
陳可欣副教授
|
|||
11:35-11:50 | 15 | 討論及回饋 | ||||
11:50-12:20 | 30 |
線上展優選回顧與評審團代表講評
|
周致丞主任、陳建宇主任
評審團:林其和教授、蔡淳娟教授、施以諾教授、
孫若馨教授、李孟智教授
|
|||
線上頒獎:
最佳互動獎、最佳人氣獎
最佳壁報論文、最佳口報論文
|
評審團
蔡崇豪院長、曾頌惠副院長
|
|||||
12:20 | 大會禮成 |
In this talk, Professor Murphy will provid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ical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to the person-centered approach as first set out b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Carl Rogers. Then,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approach 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will be proposed suggesting that, by adopting a ‘person-centered way of being’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al experience is enhanced for all involved, including both the learning and facilitator. Finally, the proposal will be put forward that the outcomes of psychotherapy and education are the same – namely, that alongside the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hat may be acquired in either, both lead to living as more fully functioning persons, experiencing greater wellbeing, resilience and satisfaction with life. |
儘管在21世紀科技使病患的診斷及治療有空前的進步,但強調以病人為中心之醫療照護及品質追求卻同時再次受到重視,醫療專業人員須如何培養核心能力才能達到全人關懷的目標,是醫學教育一個重要的課題。輔仁大學醫學系於2013年導入臨床牧靈關懷教育(Clinical Pastoral Education, CPE),這原來是提供神學生宗教牧靈訓練,讓他們在適當的安排下與精神科病人接觸,透過(i)訪視病人(臨床聆聽);(ii)寫逐字稿;(iii)行動反思(與督導同儕分享、討論)。於溝通技巧課程導入,以4週共8-15小時不同的設計,在有教會背景的教學醫院,從2013年至2019年有系統的執行,獲得相當好的反應,共344位學生的整體滿意度達到平均4.1分(5分量表),無論在聆聽、覺察他人需求(在身心靈社四層面)、與他人談話的信心及同理心等四大面向都有很不錯的回饋,顯示這課程的導入能開始醫學生全人關懷的視野。 |
全人照護的定義是對病人,身、心、靈、社會層面的全面照護,常需仰賴整合跨領域多面向的醫療專業,提供具效率、品質的整合性服務。然而,以師資培育的觀點來看,老師們成就教師資格所依據的是傳統模式中的專業知識與表現,其養成過程並未有跨領域或全人的教學素養訓練,而成為老師卻需要自動具備跨領域全人照護的素養與能力,甚至懂的如何培育下一代成為未來理想的醫療專業人員?本演講將探討分享,醫療理想照護模式快速更迭進步下,教育模式與師資培育面臨的挑戰張力,國際相關的研究或教育共識,與如何協助教師持續成長,讓現今的教師具備培養未來理想醫療專業人員的能力,促進跨領域合作與全人照護的落實。 |
靈性關懷在疫情蔓延全球期間,如何在建構醫療院所中的靈性關懷實務,尤顯迫切。感謝在臺灣靈性關懷工作默默耕耘奉獻的前輩們,現今不僅民間團體戮力不挫, 2017年國健署指導計畫—在安寧靈性關懷培訓與與推廣,制定安寧靈性關懷專業課程28小時及安寧靈性關懷實務指引,使靈性關懷更往前邁進一大步!台灣醫療進展不再只是醫病,而是更轉向重視全人需要;全人即涵蓋靈性關懷議題,讓我們互相切磋學習如何將靈性關懷更深化於臨床,造福更多需要的人,實現每個人靈性平安,建構台灣臨床靈性關懷實務的全面發展! |
全人照護實踐於提供以人為中心的醫療照護(Person-Centred Care)成為數十年來全球醫療及社區連續性照護的個人化照護理念和方向。在全球化趨勢下,臺灣醫學教育以人為本並強化推廣臨床醫學教育呼應社會需求的必要性,為全人照護落實於醫學教育並促進病人照護品質。本講題將站立在Professor David Murphy及邱仲峯院長專講的基石上,近一步分享北醫附醫教學部以教學為起點發展在地化的以人為中心全人照護教育,逐步發展教學及臨床應用之經驗。 |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當地俗稱媽祖醫院)位於雲林縣、嘉義縣之交界海線地區,服務的北港次醫療區域地處偏避交通不便,老年人口占22.4%為雲林縣最高。來院接受社區醫學訓練的PGY學員,經過兩個月的實務訓練,均能深且體會在這地處偏鄉的高齡區域,藉著關懷社區的情懷,落實全人與高齡智慧照護服務的理念與模式,了解高齡社區的健康議題,學習獲得如何評估社區健康,擬定與執行健康計畫的勝任能力。 |
藝術中的醫學:萬一當我們遇到耶穌被送到急診室時該怎麼辦?當梵谷因為耳鳴頭暈到你的門診時,你會怎麼辦?藝術中的醫學,除了提升人文素養,同時也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醫學。單純的病症不僅只是一個主訴,而是需要因人而異來整體考量,而這也是醫學中的藝術。
戲劇與醫學:即興劇在國外被作為醫病溝通的訓練已經行之有年。即興劇是一種沒有劇本,沒有對錯,跟著直覺與靈感來合作演出。當我們長時間被對錯綑綁時,即興表演訓練能如何鬆開這個枷鎖,讓自己更貼近自己,也更能理解別人,進而創造醫病之間更好的流動。
|
本次演講,首先介紹醫學人文教育與全人照護的關係、國防醫學系醫學人文教育規劃現況,之後聚焦於以「微電影情境為導向的醫學人文、全人照護之PBL及世界咖啡館」的推動教學實踐,故依序從醫學倫理與法律教學到以情境為導向之醫學人文教學、以微電影為導向之PBL、世界咖啡館(包括:PBL導向式情境之教學與師資培育、結合世界咖啡館之教學與師資培育),最後談到微電影情境導向之世界咖啡館之教學實踐與研究初探以及未來展望(如推動以醫病溝通、TCR為主的醫學人文教育)。 |
Guyatt教授於1992年提出「實證醫學」一詞,至今實證健康照護已成為一種新的照護典範。臨床照護決策需有精確、及時及最新的研究證據,作為醫療照護的依據。然而,證據與實作間存在著鴻溝。加拿大健康研究學院(Canadian Institute of Health Research)於2000年提出知識轉譯(knowledge translation)這個名詞,用以陳述並縮小研究知識與臨床實踐間的鴻溝,唯有透過知識轉譯的過程才能將實證落實於臨床照護。本課程將簡述實證知識轉譯的概念架構、障礙及促進策略,並分享如何以實證期刊俱樂部為主軸、推動跨領域全人教育,藉以協助臨床健康照護者提供有效的健康照護服務及產能,以提升照護品質。 |